体育政策体系更加健全
学校体育体制机制“四梁八柱”已经搭建,目前已进入全面施工、内部装修阶段。多次强调:“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,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、体魄强健。”2016年印发《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》。2020年8月,教育部会同体育总局印发《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》,一体化设计、一体化推进体教融合工作。2020年10月印发《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》,不断完善学校体育顶层设计。总体看,“十三五”期间,学校体育实现了纳入教育现代化评估指标体系、纳入立德树人主渠道、纳入考试制度改革、纳入督导评价内容、纳入全民健身计划、纳入体育产业发展规划等“六纳入”,学校体育全方位、多角度地融入了教育改革大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。
体育教学改革更加深入
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质量不断提高,课外锻炼实效持续改善,校园体育文化蓬勃发展,95%的学校能够保障学生在校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。聚焦教会、勤练、常赛,逐步完善“健康知识+基本运动技能+专项运动技能”学校体育教学模式,确保学生通过体育锻炼掌握1—2项运动技能,形成了“一校一品”“一校多品”的教育教学改革特色。目前,教育部开展的体育特色学校项目有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近3万所、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特色学校近1万所、全国青少年校园排球特色学校近1500所、全国青少年校园网球特色学校近300所、全国青少年冰雪运动特色学校近2000所、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近800所。
体育教育条件保障更加到位
学校体育师资配备、场地设施建设、运动风险防控等条件保障日益健全。一是体育教师不断“配齐”“配强”。“十三五”期间,全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师由50.2万增加到59.5万,每年新增体育教师约2万人,年均增速4.3%。其中,2018年补充了24320名体育教师,2019年补充18991名体育教师。通过“国培计划”“省培计划”培训了1万多名国家级骨干教师和10万多名中西部特别是农村、偏远地区骨干教师。二是体育场地设施不断提质增量。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已经被列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重要内容。2019年底,全国小学、中学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学校率分别为90.22%、93.54%,体育器械达标率分别为95.38%、96.56%,较“十二五”期间大幅度提升。三是体育运动风险防控体系不断健全。印发《学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暂行办法》《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完善安全事故处理机制 维护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意见》等文件,通过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纠纷,凝聚社会共识和部门合力,营造“师生校家社”主动参与和推进体育工作的良好氛围。
体育评价体系更加完善
建立健全学生体质健康档案,将身心健康情况纳入初、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。将体育科目纳入初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,纳入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计分科目。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内容和计分办法,科学确定并逐步提高分值,不断提升中考体育科学性、示范性和引领性。启动在高校招生中使用体育素养评价结果的研究。2019年实施“自主招生”和2020年实施“强基计划”的高校在招生考试中全面实施体育测试制度。实现学校体育工作与学校、教育行政部门、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挂钩,与教师的绩效工资、职称挂钩,与学生的综合评价、升学挂钩。
摘自:中国教育新闻网